岳飞有五个儿子和十八个孙子,其中他的儿子中,岳云的名气最大,他以骁勇善战而著称,军中将士都称他为“赢官人”;在岳飞的孙子中,岳珂的知名度则最高,他的著作颇为丰富,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岳飞的史料,为后代研究岳飞的事迹提供了宝贵资料。然而,岳珂的仕途却并不如祖父岳飞那样光明磊落,反而显得颇为复杂和充满争议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?
岳珂,字素之,生于南宋淳熙十年(1183年),是岳飞的第三子岳霖的长子。岳飞遭遇不公的死时,岳霖年仅十二岁,随母亲被流放至南方,过着贫困艰难的生活。时隔二十年后,岳飞冤屈得以昭雪,岳霖也得以重新恢复名誉,并且开始了仕途生涯。1178年,岳霖曾获得宋孝宗的召见,他请求归还岳飞遗留的御札和手诏,并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许可。岳霖一直有一个心愿,那就是整理有关父亲岳飞的资料。然而,由于岳飞去世后,秦桧及其党羽大肆销毁岳飞的相关资料,并篡改历史,造成了社会上关于岳飞的言论真假难辨。岳霖立志要为父亲复仇,洗清冤屈,然而他终未能完成这一愿望,直到1192年因病去世。在临终时,他紧紧拉住岳珂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若能继承父志,冤屈得以昭雪,我死后瞑目无憾。”岳珂承诺将继续父亲的遗愿,并最终完成了岳霖未竟的事业。
虽然岳飞身为一位出色的武将,但在他的儿孙中,除了岳云,其他人都转向了文官的道路。岳珂自幼受母亲亲自教导,勤奋读书。1198年,岳珂来到洪州,参加江西的漕试并顺利通过。此后,他虽然多次参加省试,但一直未能获得好名次,直到1203年才正式进入仕途,开始在镇江府担任监仓职务。岳珂的官职起步较慢,直到1219年才迎来仕途的突破,不断升迁,最终担任户部侍郎,负责浙西、江东的财赋和军马钱粮,并多次兼任镇江府的事务,还被封为通城县的开国伯。岳珂能够迅速上升与南宋权臣史弥远有着密切关系。史弥远当时掌握大权,而岳珂正是通过依附史弥远逐渐得到了晋升。然而,史弥远在当时被揭露为权力贪腐的象征,也因此成为岳珂仕途的隐患。史弥远的党羽不仅仅局限在朝廷内外,还有岳珂的一部分人,这些关系让岳珂的官位得以快速升迁,但也使他成为了不少人诟病的对象。
在绍定六年(1233年)正月十五,岳珂因写了一首诗遭到他的学生韩正伦的弹劾。案件拖延了很久,直至年底岳珂才被免去官职。此事似乎与岳珂失去庇护有着密切关系,因为史弥远于当年十月去世,岳珂失去了背后的强大支持。尽管如此,五年后岳珂重新获得任用,官职晋升至正三品,但他在任职期间多次因为“横征暴敛”被弹劾。南宋名臣袁甫曾极力赞赏岳飞,但对岳珂的施政却深感不满。他指出岳珂在任职期间,征税过重,导致社会疾苦,商旅不能畅通。1241年,名声清正的徐鹿卿也提出弹劾,指责岳珂“兴利自诡,横敛百出,民众疾苦,国家财政状况堪忧”。在岳飞去世一百周年之际,岳珂终于被罢免,之后再也未能重新上任。两年后,岳珂因病去世,享年61岁,最终未能为父亲岳飞的伟业做出应有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