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春晚的最后一次联排现场,紧张氛围弥漫,众人都在期待着这个举国瞩目的盛会。但就在此时,赵本山团队的突然离场,却如同一声炸雷,打破了这个高潮时刻。道具箱未拆封,台词本散落在化妆台上,导演哈文在监控室里紧握对讲机,满脸不知所措。这个一度被誉为春晚灵魂的喜剧演员,这一走便阔别了央视春晚的舞台,成为众人热议的线年第一次以小品《相亲》登上春晚舞台以来,便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风靡全国。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快乐,更成为了中国喜剧的一部分。多年来,赵本山的小品以生动的语言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段落,赢得了观众的喜爱。从《卖拐》到《有钱了》,他的作品成为了春晚的经典。然而,2011年,随着哈文成为新任总导演,他的春晚之路也随之改变。
哈文提出的小品应具有教育意义,与赵本山的“快乐第一”理念产生了根本上的分歧。尽管二人都在为观众的欢笑而努力,但在小品的方向上却停滞不前,无法达成共识。从此,赵本山便在2011年后缺席了春晚,而2013年的横空出世的“撂挑子”事件,则让这一分歧达到了高潮。
在这一年,春晚的审查尾声,赵本山选择了前往辽宁春晚,留下哈文一脸尴尬。事情在网络上炸开,关于二人矛盾的猜测开始四起。其实所谓矛盾,不过是理念的碰撞。赵本山主张在一年辛劳后,人们最需要的是轻松和快乐,而哈文则认为欢乐是基础,教育是核心,双方观点均有其道理。
2012年春晚的节目准入令赵本山困惑,在他眼中,欢笑是这个特别夜晚的核心。千家万户团聚在一起,谁会在这个时刻不想要一场无忧无虑的欢笑呢?可哈文认为,虽然快乐是春晚的重要主题,但不应忽略教育的责任。随着二人矛盾的进一步激化,2013年春晚的最后一次排练,赵本山果断撂挑子,意味着他对于未来再无参与的可能。
对于一些年轻观众来说,春晚可能缺少赵本山的小品后,便失去了某种“灵魂”。无论是赵本山和哈文,还是整个春晚,都在经历着一场关于喜剧的思想之争。和时代的变化一样,春晚也在不断转型,寻找适合新一代观众的表达方式。近十年来,春晚似乎愈发小心翼翼,尤其是后本山时代,沈腾、贾玲等人逐渐崭露头角,带来新形态的欢乐,反映出“流行文化”的兴起。
惟愿在未来的春晚中,无论是传统的东北文化输出,还是新兴的喜剧形式,都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笑和思考。正如某位文化学者所说,“笑声的供给侧改革”是春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也许,真正的“年夜饭”不会只有一种馅,而应该是无数种欢笑与思考的交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