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简单的汉字“下”,竟然能开启一扇通往成语世界的大门?这些以“下”字开头的成语,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还巧妙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,时不时跳出来,给你带来惊喜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奇妙的成语之旅,探索那些以“下”字开头的成语大全,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智慧。
下笔如有神,文思如泉涌

“下笔如有神”这个成语,相信很多人都听过。它形容的是写文章时文思泉涌,仿佛有神助一般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?坐在书桌前,思绪万千,笔尖在纸上飞舞,一篇美文就这样诞生了。这种感觉,就是“下笔如有神”的最好诠释。
其实,这个成语的出处很有意思。它出自唐代王勃的《绵州北亭公宴序》,原文是:“五际飞文,想群众之不让;一言留赠,知下笔之有神。”意思是说,王勃写文章时,文思敏捷,下笔如有神助,让人叹为观止。
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写文章能“下笔如有神”呢?其实,这背后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练习。就像一个厨师,只有掌握了各种食材的特性和烹饪技巧,才能在厨房里挥洒自如,做出美味佳肴。同样,一个作家,只有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才能在纸上写出精彩的故事。
下车伊始,新官上任三把火

“下车伊始”这个成语,你一定不陌生。它原本指的是新官到任,下车伊始就显示威风,严办下属。现在,这个成语已经引申为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新官上任总是要“下车伊始”呢?这其实是一种古代官场的文化现象。在古代,官员的权力很大,新官上任,自然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威风,让下属知道自己的厉害,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下属,开展工作。
现在,虽然时代变了,但“下车伊始”这个成语仍然有着现实意义。比如,一个新团队成立,新领导上任,也需要“下车伊始”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,让团队成员知道自己的方向,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。
下不为例,一次通融的机会

“下不为例”这个成语,相信很多人都听过。它表示只通融这一次,下次不能再这样做。你有没有过因为“下不为例”而感到紧张的经历?比如,考试时因为朋友帮忙,侥幸通过了考试,但老师却说:“下不为例。”这时候,你一定会感到压力很大,因为你知道,这次通融只是例外,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,就再也得不到原谅了。
这个成语的出处很有意思。它出自《汉书·序传》,原文是:“定襄闻伯素贵,年少,自请治剧,畏其下车作威,吏民竦息。”意思是说,定襄的百姓听说新太守年轻有为,自告奋勇要治理剧县,都害怕他一到任就显示威风,所以都恭敬地等待他的到来。
现在,“下不为例”这个成语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比如,父母对孩子说:“这次考试没考好,下不为例。”老师对学生说:“这次作业没完成,下不为例。”老板对员工说:“这次项目没做好,下不为例。”这些话,都意味着只有一次机会,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,就再也没有机会了。
下里巴人,通俗的艺术
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,你一定不陌生。它原本指的是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现在,这个成语已经引申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“下里巴人”能成为成语呢?这其实是因为它在古代就有着广泛的影响。在古代,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,而“下里巴人”作为一种民间歌曲,深受人们的喜爱,流传广泛。
现在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仍然有着现实意义。比如,在娱乐圈里,有些歌手喜欢唱流行歌曲,而不是古典歌曲,人们就会说他们唱的是“下里巴人”。在文学界里,有些作家喜欢写通俗小说,而不是严肃小说,人们也会说他们写的是“下里巴人”。
其实,无论是“下里巴人”还是“阳春白雪”,都是艺术的一种形式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。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各种艺术形式,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它们。
下笔千言,文思如泉涌
“下笔千言”这个成语,相信很多人都听过。它形容的是写文章时文思泉涌,一口气就能写下一千多字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?坐在书桌前,思绪万千,笔尖在纸上飞舞,